我們來開房間吧 — 聊聊Clubhouse

Kim Shieh
Feb 2, 2021

--

從上週末開始,Clubhouse在網路上獲得了極大的討論熱度,主要當然歸功於「邀請才能加入」這個機制設計。很多人說台灣人一窩蜂的FOMO又來了,但這個一窩蜂可能是Clubhouse苦心設下的陷阱,因為於此同時,Clubhouse在德國也成為下載量最高的app,試玩了一天,決定來聊聊使用心得。

首先,Clubhouse 是什麼?

網路上已經有很多相關討論跟介紹,我就不制式地介紹它的功能了,要我來用最接近的生活經驗來形容的話,只作為聽眾的我,感覺很像是在咖啡廳偷聽隔壁桌的對話,他們的對話可能只是兩個很久不見的朋友彼此更新近況,可能是一個阿姨在努力說服另一個阿姨買保單,可能是一場看似一起喝杯咖啡實際是一場生意交易的對談,或是一個在找工作的人約了朋友出來請教產業問題,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偷聽感,有趣就繼續聽下去,無趣回到做自己的事情上,毫無壓力。

但當身份轉換成Speaker或是moderator,可以在房間發言時,就非常像是參加派對或各種活動的發言時刻,講講好笑的事情或是回答一些陌生人不認識你而來的問題(你住哪裡/你做什麼的),然後以這些答案為基礎讓對話繼續下去。讓兩個以上的陌生最快容易熟悉彼此的方式就是以共同主題為聊天起點,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非常容易聽到房間裡在討論Clubhouse的模式跟心得,畢竟上去的人多少都對它有點興趣。

Clubhouse則集結了這兩種情境的優點,改善了缺點:聽到隔壁桌對話非常有趣,但想要插話問問題或是認識對方可能要考慮到對方起身準備離去都還沒開口,或是在派對對話圈圈實在是無聊斃了又不好意思離開,在Clubhouse雖然不能說完全解決了這些困境,但絕對讓「連結他人」(不論那個人有不有名)跟「斷開連結」變得容易一些。

而Clubhouse對我來說最大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用聲音即時地認識陌生人,如果都只是自己認識的人,那就直接打語音通話就可以了,一群人就打群組電話,犯不著還要大費周章用Clubhouse。

這是一個上流社會/菁英圈/科技新創圈的專屬樂園門票嗎?

當然不是,上流社會之所以是上流社會,就在於參加者身份創造出來的特殊性以及伴隨而來的排他性。在英美要參加XX俱樂部,通常都會有一些門檻條件(可以看看The Riot Club這部電影如何講述西方菁英大學的俱樂部陰暗面),這可能也是此app取名Clubhouse(集結各種俱樂部的會館)的緣故。

但很明顯地Clubhouse正在加速地開放所有人進來,只要你有邀請碼,管你是誰什麼身份地位,市井小民都可以參一腳。的確它一開始只從矽谷科技新創圈開始開放,邀請碼不若現在容易獲得,但這種「上面都是xxx種人」只是一種幻覺,隨著時間這個幻覺會一步步削弱。如果各位還記得,臉書最一開始可是只有哈佛可以加入(這夠菁英排他了吧!),然後一步步擴張到常春藤各校,一般大學,最後成長到今天人人幾乎都有帳號的景況。

那我們可以期待的是什麼?

我的答案是社交型態的轉變。過往因為技術限制的緣故,我們從一開始只能透過文字用電子郵件或是各種論壇上交流,再到圖像(Instagram)以及影音(Tiktalk/Snapchat)的風行,多少都跟資訊傳遞技術的成熟度有所關聯。隨著臉書逐漸沒落,我們已經看到各種即時訊息的替代品出現(Telegram, Signal或是MEWE),但我們還沒看到臉書「社團」功能的下一個聚落在哪裡,這種集結社群(因為相同主題而群聚的陌生人)在台灣最明顯的集體移民潮之一就是從PTT到臉書或Dcard,但都還是維持以文字的形式為主。而美國的Reddit跟Quora也都是以文字為主要媒介,這也許是為什麼目前以語音為唯一媒介的Clubhouse具有這麼話題性的原因之一。

台灣也有以語音為媒介的社交軟體Goodnight,但一來其定位於「交友」而非「社群」,二來它的行銷策略跟資源跟Clubhouse完全不是同一個等級的,沒有一樣的討論度也是無所厚非的。

什麼決定了Clubhouse的未來命運?

誠如前面提到,大量使用者開始加入後,下一步就是要如何留住這些使用者,爆紅很快,死去也很快,而留住使用者的唯一方式就是內容,更精確地來說是以社群方式經營的內容。大家上來不是只想單方面聽大咖說話,短期可能有新鮮感(哇我跟馬斯克在同一個房間耶!)長期下來單方面產出的內容就跟你聽Podcast看Youtube感受上可能是差不多的,唯有讓這個平台的獨特性 — 可以即時參與對話 — 發揮效果,Clubhouse就有蓬勃發展的未來。

寫這篇文章的同時,Amazon 創辦人 Jeff Bezos辭去CEO職位,這樣的大事當然立刻就有一個專屬的討論房間,身為對他離職毫無頭緒的人,加入這個千人討論房間聽大家猜測內情跟implication真的非常有趣。

好了,我現在加入了,然後呢?

已經看到一些「使用指南」慢慢出現,我個人是覺得這就是一個新的社交工具,大家放手去玩,花一點時間找自己有興趣的房間加入,不用太設限自己一定怎麼做才會比較好。有人討論過,Clubhouse要嘛得是成為社會意見領袖的集散地,變成一個知識型聚落,要嘛就是成為百花齊放的言論自由廣場,而我希望看到的是兩者並存的Clubhouse,當我想講垃圾話的時候有人可以一起用皮卡丘叫聲聊天,也想有機會跟一些平常沒有機會接觸的意見型領袖直接對話。科技本身是中性的,一個工具的好壞,端看我們怎麼使用跟解讀而已。

另一個也許值得提的是,這是一個非常適合練習「講話」的地方。你可能會以為講話有什麼難,但事實就是講話要講得清楚真的不簡單,還要講得有趣讓人想聽下去則是難上加難,如果再加上同時有幾十乃至幾百人在聽還看不到臉,難度就又更高了。覺得自己表達能力有進步空間的真的可以來磨練一下,尤其是目前觀察大家都還是新手,包容心很高,多數時候也不太會記得誰講了什麼。如果在學語言的人也可以到不同語言的房間練習聽力,可能沒有更貼近生活的聽力練習了。

曾經聽人說過,科技正在讓所有事物數位化,任何東西遲早都會被搬到線上,我想Clubhouse又讓我們的社交活動數位化程度更上一層,或許宣告了眼球時間不再是注意力經濟的主角,再更瘋狂一些,也許哪天我們的社交生活不只是聲音可以共時,可以連影像及肢體接觸都搬到虛擬世界,到時候就不用再擔心病毒了(誤。

你也在Clubhouse 嗎?歡迎追蹤 @k.shieh,我將會開始定期邀請海外的台灣職人分享他們生活大小事並有Q&A時間。

--

--

Kim Shieh

成長於台北,居住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以行銷維生,寫字娛人。